【商品經濟的基本原理】
1、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由勞動的二重性決定
(1)使用價值(自然屬性):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沒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沒有價值
(2)價值(社會屬性和本質屬性):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商品作為價值,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較的,商品交換的比例取決于商品價值的大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或內容,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2、勞動的二重性:
(1)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質不同,量無法比較
(2)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只存在量的差別。
3、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二者的矛盾統一關系:
統一:二者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統一的。不是兩次勞動,更不是兩種勞動
矛盾:(1)具體勞動是從勞動的有用效果來看的勞動, 抽象勞動是抽取了勞動的有用性的一般人類勞動;
(2)具體勞動在質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較;抽象勞動在質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別;
(3)具體勞動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抽象勞動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4)具體勞動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但不是使用價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勞動是創造價值的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唯一源泉。
4、商品的價值量概念:商品的價值量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人類勞動的量。商品的價值量取決于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
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所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是商品的社會價值,商品價值量是商品交換的依據。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影響價值量發生相應的變化。
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5、貨幣的產生過程:
簡單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價值形式
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
6、貨幣的職能:(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職能)
(1)價值尺度: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就是商品的價格,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商品價格取決于商品價值和金屬貨幣價值兩個因素,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成正比,與貨幣價值成反比。
(2)流通手段:貨幣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
(3)貯藏手段:必須是足值的貨幣
(4)支付手段:解決缺乏現金,促進商品生產和交換的發展,但是增大了經濟危機的可能性。
(5)世界貨幣:在世界市場上執行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7、貨幣流通規律是指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律,其基本內容是:商品流通過程中需要的貨幣量由流通中的商品價格總額和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來決定。
8、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
(1)待流通的商品數量
(2)商品的價格水平
(3)貨幣流通速度
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賒賣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相互抵消支付總額)/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
紙幣是價值的符號,代替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與支付手段的職能,其流通是以金屬貨幣的流通規律為基礎。
9、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1)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2)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商品價格固然要以商品價值為基礎,價格主要受到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
10、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1)一定時期內商品的平均價格與價值是趨于一致的,總價格和總價值應是大體相等。
(2)商品價格上下波動是受到其價值制約的,既不能無限上漲,也不是無限的下跌。
價值規律的作用:
(1) 調節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
(2) 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 促進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有用性、永恒屬性
抽象勞動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反映人們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商品經濟特有的范疇。